(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进入21世纪,影响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它带来的一个问题,便是传统乡村结构的松动,以及文化上的逐渐解构。据调查,在2010年到2020年这10年间,国内自然村的数量从360万个降至270万个。村庄面临“空心化”、“原子化”等问题,不少村庄逐渐走向衰落。现存村庄中也有系列问题,如村民间的联系减少,导致他们对公共事务的关心程度降低,村庄共同体的凝聚力减弱。有鉴于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之下,乡村公共空间的重建必须高度重视。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当我们在为“重建”问题而焦虑的时候,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社交新媒体的勃兴,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解决方案。据笔者多年的乡村观察,在很多大型的村庄居民聚集点中,一种基于“微信群”的联络正在成为大多数乡民的热爱。比如在皖西某大型村庄,微信群将处于“离散化”状态(分散在天南海北学习、打工、定居)的村民再次聚合,实现虚拟的“共同在场”。村庄成员在其中进行日常闲聊、协调互动,熟人关系重新建立,社会连接再次紧密。与此同时,村民在“群里”对公共事务展开讨论,有效促进了公共行动的发起与实施。
由此可知,以基层村庄微信群为代表的新型乡村公共空间,阻止了公共性的衰落,从社会连接、公共行动与共同治理三个方面,重构了乡土公共性。
实际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对于村民这种原创性的自发“建群”行为,必须得到鼓励,也必须得到引导和规范,使其成效最大化,从而补充和完善“网格化”的村庄治理模式。
在这当中,村干部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桥梁,承担着基层大量工作任务。在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中,村庄相关事宜的通知主要由村干部挨家挨户告知或者利用村里的大喇叭“召唤”,遇到大事需要将大家聚齐,去村委开会,这样的模式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而网络公共空间的发展,能够让“网格化”管理模式成为村庄治理的新模式。
比如可以将电视频道、微信服务以及服务热线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整合起来,搭建一个社会治理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遵循村庄全员覆盖的原则,科学划分网格区域,将原本的生产生活关系做一个新的梳理编排,真正实现村庄公共事务“一网通”。村干部作为网格管理员,通过一张网了解村庄全员信息,实施动态管理;村民们则可以通过一张网全面反映自己的诉求,做到信息上下畅通,民意得到充分表达。
运用同样的原理,稍加拓展,就可以建立县、乡(镇)村、村民几级联动平台。在最基础的村级微信群中,网格员可以将土地、农事、居民等方面信息上传、储存其中,实现信息共享。在上面几层架构中,则可将上至中央政策、法律法规,下至日常通知、居民须知整理成有用信息,实现管理和服务的全时空、全覆盖。
实际上,这种管理模式遵循了“人民至上”的原则,体现了现代社会治理精神。对于我们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都大有裨益,能有效增强基层组织的领导力、号召力、影响力和执行力。(汪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