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之声记者应广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相关资料图)
最近,有温州乐清市民反映,今年1月花8000万司法拍卖得来的厂房至今没有交付,原因是拍卖公告显示无租约的厂房,接收标的物时却遇到10几家租户迟迟不腾退的情况。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浙江之声阳光行动独立调查记者进行了调查。
这次司法拍卖的标的物是位于乐清市北白象镇的一个建筑面积两万多平米的工业厂房。竞买者由几家公司联合组建,其中一家公司的负责人李女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经营需要,竞买了这个厂房,去年12月30日乐清市人民法院公示的司法拍卖公告中,拍品现状的租赁情况为无,实际并非如此。
“我们是2月初缴清的款项,先前公告上看到的是没有租赁情况,但实际接收的时候却发现里头有很多租户,都没有要搬迁的迹象。”
据李女士反映,今年2月17日乐清市人民法院曾发公告,要求这些未腾空的经营户进行搬迁,并委托供电公司在3月17日进行断电处理,同时,对供电房贴上了封条。
然而,3月29日记者在对标的物实地走访中发现,电影院、健身会所、砂厂、电气制造公司等租户还在正常经营生产,电力系统也都正常供应。在原先贴着法院封条的门上,记者看到封条已经不见踪影,门上还留有封条被撕毁的胶水痕迹。其中一家经营租户——卡卡健身会所的工作人员还在正常销售会员卡。
“记者:你们现在营业吗?
工作人员:你是想了解下吗?
记者:对。
工作人员:这里是操房,这里是单车房。
记者:你们不会开了几个月就会倒闭了吧?
工作人员:不会的,我们都开了很久了。”
随后,记者来到乐清市人民法院,法院工作人员表示,在启动拍卖后,部分租户向法院提交了租赁合同等材料,要求保护其租赁权。经法院审查,这些租赁合同均在抵押之后签订且未取得抵押权人的许可,故租赁权无法对抗抵押权,乐清法院依法裁定不予支持。因此,拍卖公告中才会注明厂房现状为:无租赁、未腾退。
那么,现在这些租户怎么办呢?法院工作人员表示,从其他案件来看,正常的强制腾退周期一般是六个月内,目前,流程进度还处于这一周期内。至于撕毁封条的行为,法院会展开调查。
法院裁定租户的租赁权不予支持、但实际又存在的租赁情况,法拍时竞买人是否有知情权?后续的腾退周期给竞买人造成的损失又如何处理?对此,记者联系了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相关工作人员在了解情况后表示,省高院已经要求温州中院对该案件进行重点督办。
截至记者发稿,温州中院没有相关回复。标的物内的租户仍在正常经营。
对于此事进展,浙江之声将持续关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