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
世界短讯!“养父母状告养子索要抚养费”:岂能将基于买卖的 " 抚养”美化为 " 养育之恩 "?
2023-04-06 11:08:45
来源:金羊网

文 / 王顾左右

武某枝夫妇育有两女,又收买了一男童武某伟并抚养成人。因家庭琐事,武某伟有一年多没与武某枝夫妇往来,武某枝夫妇遂将武某伟告上法庭,索要抚养费。法院认定武某枝夫妇借收养关系收买儿童,收养行为自始无效,但念及原告养育之恩和经济付出,酌定被告给予经济补偿 30 万元。

澎湃等媒体近日披露的这宗个案,引发舆论热议。一个奇葩的家庭,一段扭曲的关系,一个被强行 " 关爱 " 的男童,一段被收买改变的人生。以外部视角看,今年 27 岁的武某伟无疑是这段关系中最大的受害人。然而,在加害人启动的司法程序中,受害人不仅成了诉讼中的被告,还成了失信名单上的 " 老赖 "。法院看到了买卖儿童中收买一方对武某伟的养育之恩和经济付出,据此裁判武某伟需补偿收买他的加害人 30 万元。至于武某伟因被买卖而遭受的失亲之痛,与仍在继续且无法挽回的亲情缺失,似乎并不在司法考量范围之内。


(资料图)

从报道中可以看到,武某枝夫妇对男孩的执着,和对父母之爱理解的扭曲。这对夫妇不但伤害了另一家庭中的一个男孩,也伤害了自家的两个女孩。武某枝甚至在媒体面前也毫不避讳她的偏心," 我的钱,我敢说没给闺女一分。" 闺女想吃一毛钱一包的瓜子,她不给;但 " 儿子 " 小学时想要台电脑,她当天就上镇上买了,花了 3000 块。她没少叮嘱 " 儿子 ",以后得给她养老," 儿子 " 听了也会点头答应。

重男轻女,在这对夫妇身上演绎得淋漓尽致。养儿只为防老," 男孩工具主义 " 在他们心底根深蒂固。他们自认为给了武某伟倾其所有的爱,但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建立在收买儿童这样一种极度不道德、不人道行为之上的 " 爱 " 和抚养,实实在在侵犯了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孩子的权利和尊严。往大了说,这一行为也破坏了正常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公共秩序。

面对反其道而行之的诉请追索抚养费,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可以提供支持。法律首先应保护受害者的权利和利益,而不是保护加害人所自认的 " 权益 "。

从实际情况看,尽管被收买的男孩已被抚养到一定年龄,也尽管所谓的 " 父母 "(买方)为抚养孩子付出了一定的经济成本和情感支出,那都是一厢情愿的单向付出,是 " 收买之债 ",而不是 " 养育之恩 "。被迫接受方没有任何法律义务要偿还这笔 " 养育之恩 "。法院其实也清楚这一个案中并不复杂的法律关系,且对 " 武某枝夫妇借收养关系收买儿童 " 已有 " 收养行为自始无效 " 的判定。一个无效行为所产生的经济支出,一个并未得到对方同意的经济支出,本不应给予司法支持。或许正因为 " 两难 ",判决中才会出现 " 念及 "" 酌定 "" 补偿 " 等模糊的判词。

公众关注这一个案,也再次展现了可贵的多数共识。遏制拐卖收买儿童的发生,既要打击卖方,也要打击买方。所有买方 " 父母 " 在收买行为曝光后,遭遇舆论的压力和不特定人群的否定性评价是自然而然的事。舆论不能、司法也不能脱离这一基本公共伦理:收买儿童和拐卖儿童一样,都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且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对于被收买儿童或是已长大的被收买人来说,他们更应得到尊重和保护,而对于买方来说,他们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从根本上遏制和减少收买儿童的发生。(作者系法律学者)

(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傅铭途 李妹妍

校对 | 潘丽玲

关键词:

相关文章